从今年春天开始,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新闻中不时闪现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普华医疗投资。到目前为止,这支成立时间并不算长的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已经投资了包括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Remebot”、基因捕获技术公司“艾吉泰康”、肿瘤患教和管理平台“医瘤助手”等在内的数十家公司,布局的领域包括了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移动医疗多个领域。
实际上,早在2011年,移动医疗刚刚兴起之际,成立于2004年的普华资本就在医疗健康领域蛰伏。其间,它投资了主板上市的华通医药,新三板挂牌的泉源堂,等等。
近期,贝壳社独家专访了普华医疗团队。普华资本合伙人周密对贝壳社表示,今年成立的普华京新固周健康产业基金是普华医疗投资的开端和起步,他们的目标,是要在3年内做到50-60亿人民币的基金管理规模。在看似量大面广的投资布局背后,普华资本已在两大赛道开始“围猎”,相关基金也在启动中——肿瘤赛道、中医药赛道。普华医疗投资已在肿瘤赛道投资了医瘤助手、认知关怀、一美合众、保管家等4家公司。
贝壳社:我们看到普华医疗的布局非常迅速,已经投了很多在业界有影响力的案子。相比于其他的投资机构,普华医疗有什么自己的特点?
普华资本合伙人周密:普华医疗的投资逻辑可以用几点来总结:产业和资本双轮驱动、投资布局内部形成平衡对冲、开放共赢心态建立行业生态圈。
首先是产业和资本双轮驱动。我们的定位是一支产业基金,不是简单地财务型投资,而是从产业链布局和上市公司需求角度出发寻找标的,使被投资项目形成明显的战略协同,或者在后续融资和退出上与上市公司形成良性互动。
普华医疗第一期基金就是普华资本与药业背景的京新控股合作成立的,双方团队的经验和资源高度互补,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基金投资风格和文化。
在选择投资标的方面,纯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原来我们在做财务投资,看很多案子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这个项目带来的回报率不够而选择放弃,但如果沿着产业链布局,就有不同的决策判断。
如果这个项目对我们的产业布局是有意义的,就算别的基金不一定看得上(从回报倍数的角度)的项目,我们也愿意择优投资。这里面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这个项目特别小、特别稚嫩,第二种是这个项目特别贵。这两种项目都会影响回报率。
但是,因为我们有完整的产业生态,如果这个项目暂时不够完美,我们可以让背后的产业公司来进行扶持,因为这个项目对他们有战略意义。
另外有一些很贵的项目,如果战略意义非常大,即使回报率只有两倍也得要啃下来。也就是说,估值再高,我们也需要占这个坑,因为没有这个坑可能就没有整个行业的完整布局。
第二,投资布局内部形成平衡对冲。我们会选择先布局大体量的项目确保稳健的财务回报,并以大项目为根基奠定产业布局的重心,从而沿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布局中早期项目,追求更高的回报。比如,50%分配在早期(天使轮到A轮),30%分配在成长期(B轮到C轮),20%分配在后期(Pre-IPO)。
第三,开放共赢心态建立行业生态圈。我们与医药医疗上市公司、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学会协会、各路媒体、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等服务机构广泛建立合作,并以被投资项目及串成的产业链为纽带,建立起行业生态圈使得各方收益,特别是加大了我们被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
贝壳社:关于“开放共赢心态建立行业生态圈”,普华医疗与各个上市公司,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等广泛合作,这是否意味着普华资本具有鲜明的平台化属性?
周密:我们确实在努力打造平台。在运作医疗基金的过程中,我们会和各方面的资源合作。比如通策医疗,他在医疗服务领域,比如口腔,眼科,生殖等方面很有特色,我们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是实现了能力、经验、资源、网络的双向获取。
我们的合作伙伴正在日益多元化,不光有医疗服务行业的,也有制药、房地产行业的,还包括地方上的资源等等。
在大的框架基础上,我们可以为LP进行半定制化的投资服务,就是既有我们的原则,也有灵活性。比如有的LP更多地看精准医疗,有的更多地看医疗服务,这样综合起来看,就形成了平台化和交叉互补的优势。
半定制是指医疗基金有一个标准套餐的,相当于是一个菜单,但是每一家的口味都不一样,或者他们有不同的需求的时候,可以专门为他们再定向搜寻一些项目。
比如我们有一个成熟的、优质的上市前的医疗器械项目,就可以结合我们的基金和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来进行投资,把杠杆做大。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基金单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上限是3000万人民币,要想运作一个2-3亿人民币的案子,就必须把上市公司LP的这部分资金也撬动起来。当然这样的项目也不是每个LP都会参与,可能是某一家LP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就会主动来参与。但同时这样的操作也不会影响主体基金参与这个项目的投资,LP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与。
贝壳社:普华医疗的大部分LP都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优势在哪里?
周密:产业资本资金比较充裕,兜底能力比较强,投了项目之后LP也有可能直接消化、并购,成为很重要的退出渠道。目前除了IPO,并购是最主要的退出渠道,而并购的主力就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必须和上市公司绑定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普华医疗最核心的打法:产业和资本双轮驱动,我们背后的产业资本之间是一个协同互补的关系,他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贝壳社:最近大家都在提资本寒冬,医疗健康领域尤其是互联网医疗似乎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普华医疗是如何看待资本寒冬的?
普华资本合伙人汪军:首先,关于互联网医疗这个提法,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在一开始看这个领域的时候,我们就在思考这个领域到底应该叫什么?应该叫做互联网医疗还是移动医疗,亦或是医疗信息化还是数字医疗。后来整个投资界和媒体普遍称之为互联网医疗和移动医疗。虽然现在国内的相关项目似乎遭遇了瓶颈,但互联网其实是医疗各要素中很重要的一环。
实际上,国外也有一波医疗信息化的浪潮,并且这股浪潮发生在了中国前面。中国现在也有很多医疗信息化的上市公司,正在排队IPO的也有好几家,已经IPO的公司,业务利润也在快速的增长,市值也在快速的增长,可见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这部分主要是医院内部的应用,而在沉淀了足够的数据之后,可以把这些数据做二次挖掘和应用,把这个部分往外延展就是互联网医疗。
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医疗生态的底层体系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医疗信息化没有那么发达,智慧医疗和数字医疗的分析能力和大数据并没有形成。政策方面,对于挂号、问诊哪怕是承包、托管科室都是不行的。
对于所谓的“互联网医疗的寒冬”,我认为这并不是“资本的寒冬”,而是产业的寒冬。最初大家对互联网医疗信心满满,甚至用了“颠覆”这个词,认为能够利用互联网颠覆医疗。结果后来发现挂号并不能够直接变现,轻问诊,主流医院的院长不认可,承包科室更是出现了魏则西事件,就连精准医疗也受到了影响。
所谓的寒冬,更多的是遇到了政策和生态发展瓶颈,这个时候需要汇聚大家的力量,一起把这层坚冰撬开。所以,关于寒冬,是整个行业遇到了困难,越到了这个时候,越需要代表性的人物和公司带领大家一起破除整个困难,所以我也很期待这样的人物出现,与大家一起努力。
总体来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公司比纯TMT领域的公司更容易走到下一轮。有朋友跟我说,30%的互联网医疗项目都是要死掉的,但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表扬,因为TMT生存状态更加艰难,他们90%以上的项目都会死掉。我之前是做过TMT领域投资的,因此对互联网医疗领域进入下一轮的数据,套用傅园慧的话来说就是:“我已经很满意了!”。
贝壳社:普华医疗在10多个细分领域都有布局,这背后有什么系统打法?
周密:目前我们主要看好肿瘤和中医药两大板块。未来甚至可能会有专门的肿瘤产业基金和中医药产业基金。
中医药方面,根据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2100万亩,常用品种的种植面积基地有430个,年产量接近900万吨。中药材交易市场具有极高的资源属性,全国70%以上的中药材购销都集中在17个药材专业市场。
中药材作为我国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新医改和国家发布的《意见》都表明了我国第中药行业的发展导向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未来各方资金都会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中国中药材交易额达到1507亿元,到2015年,中药材采购交易额将突破2000亿元,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亿元,而与中医药相关的健康产业将达到15000亿元。中小型药企对中药材的采集和战略采购需求大,实施少。目前,普华医疗正在寻找深入产地的标准化、规模化布局的企业,线上信息聚合、交易平台。
肿瘤方面,我国目前总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而美国已达到66%。保守估计每个患者的治疗费用在10万元左右,那么整个肿瘤市场的容量将超过4000亿元。
而我国目前的肿瘤医疗服务流程长,并且仍然以医院为核心,约占80%医药消费的医院终端处于强势的非市场化地位,对上游和下游双向垄断,掌握上下游议价能力。肿瘤领域移动医疗的市场还处在初期阶段,肿瘤精准医疗也将起到重大作用,未来市场巨大。目前普华医疗已经在肿瘤医疗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展开了布局,投资了包括“艾吉泰康”“医瘤助手”“认知关怀”“保管家”等多家相关企业。